*二月四日或五日,春季的開始,萬物開始蠢蠢欲動,叫做立春。
*二十四節氣的背誦方法
「春雨驚春清穀天,夏滿芒夏暑相連,秋處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」是取二十四節氣中妹個節氣一或二個字編成的歌訣。
又因為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編有「上年半逢六、二十一,下半年逢八、二十三,前後不過一、二天」的口訣。立春、雨水 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、
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 立秋、處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 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 |
古代流傳的一首歌訣說:正月立春雨水節,二月驚蟄及春分,三月清明並穀雨,四月立夏小滿方,五月芒種並夏至,六月小暑大暑當,七月立秋還處暑,八月白露秋分忙,九月寒露並霜降,十月立冬小雪漲,子月大雪並冬至,臘月小寒大寒昌。 |
*二十四節氣的諺語:
「雨濕墓碑紙,日曬穀雨田」
「雨浥上元燈,日曝清明田」是說:正月十五若下雨,清明日會出太陽。
「正月冬死龜,二月寒死牛,三月寒死播田人,四月寒死新婦,
清明榖雨寒死虎母」其中「清明穀雨,寒死老虎母」這句是說:
這段期間,有時天氣會很冷。
「小滿前後、安瓜點豆」
「立夏小滿,雨水相趕」是說:這段期間常常下雨(梅雨季節)。
「立夏雨水潺潺,米要割到無處置」
「四月芒種雨,五月無乾土,六月火燒埔,七月斷點露。」
「未食五日節,破裘毋甘放」
「六月初一,一雷壓九颱」
「大暑大落大死,無落無死」
「大暑要熱透,才有好年冬」
「大暑日公(大暑在單數日)好年冬,大暑母(大暑在偶數日)老鼠滿田走」
「大暑熱不透,大水風颱到」
「大暑熱不透,收成就不夠」
「小暑大暑,有米也懶煮」天熱人懶,連三餐都懶得煮。
「雷打秋,冬半收」
「秋分草、霜降遲、寒露種麥正當時」
「知了叫、割早稻、知了飛、堆草堆」
「冬至在月頭,要寒在年兜(年終);」
「冬至在月中央,無雪又無霜;冬至在月尾,要寒正二月」
「是說:冬至的天氣,跟之後氣候的關聯。」
「大寒日驚南風起,當日最忌落雨時」
「雨濕墓碑紙,日曬穀雨田」
「雨浥上元燈,日曝清明田」是說:正月十五若下雨,清明日會出太陽。
「正月冬死龜,二月寒死牛,三月寒死播田人,四月寒死新婦,
清明榖雨寒死虎母」其中「清明穀雨,寒死老虎母」這句是說:
這段期間,有時天氣會很冷。
「小滿前後、安瓜點豆」
「立夏小滿,雨水相趕」是說:這段期間常常下雨(梅雨季節)。
「立夏雨水潺潺,米要割到無處置」
「四月芒種雨,五月無乾土,六月火燒埔,七月斷點露。」
「未食五日節,破裘毋甘放」
「六月初一,一雷壓九颱」
「大暑大落大死,無落無死」
「大暑要熱透,才有好年冬」
「大暑日公(大暑在單數日)好年冬,大暑母(大暑在偶數日)老鼠滿田走」
「大暑熱不透,大水風颱到」
「大暑熱不透,收成就不夠」
「小暑大暑,有米也懶煮」天熱人懶,連三餐都懶得煮。
「雷打秋,冬半收」
「秋分草、霜降遲、寒露種麥正當時」
「知了叫、割早稻、知了飛、堆草堆」
「冬至在月頭,要寒在年兜(年終);」
「冬至在月中央,無雪又無霜;冬至在月尾,要寒正二月」
「是說:冬至的天氣,跟之後氣候的關聯。」
「大寒日驚南風起,當日最忌落雨時」
*
節氣的由來:
中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創製了陰曆,
此套曆法是根據當時人們觀察太陽和月亮的運行,
互相配合而精確地計算出來。
談到廿四個節氣,首先我們必須瞭解祖先們如何創造發明曆法,
即農家延用迄今的「陰曆」,古代沒有時鐘,
祖先們以一根竿子插在土地上,依竿影看時,
同時他們發現到,每日中午所看的竿影,長短不同,
且變化有規律可循,由日影最長漸變到最短,再由最短變到最長,
則分別叫做「夏至」和「冬至」。
至於春秋兩個季節,祖先們發現各有一天晝夜時間相等,
則分別是「春分」和「秋分」。
為了補救陰曆無法配合的季節變化,
古人亦創製了二十四節氣用來指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週期。
把二十四節氣和古代陰曆結合起來,便能指示農事和漁業生產,
「種田無定例,全靠著節氣」,農人配合著這些節氣,
栽種適時的植物;漁民也配合節氣變化,
知道各種魚類的成長與出現,捕得各種魚兒供食用,
可見生產與季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。
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,每個月有兩個節氣,在月首的稱「節」,
月中的稱「中氣」,簡稱為「氣」。簡單點來說,
二十四節氣就是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二十四個點 (如圖所示),
好比公轉軌道上的里程標誌,到了甚麼節氣,就會有甚麼氣候,
以反映一年中各個不同時期的氣候寒暑變化。
「節氣」和「中氣」交替出現,各歷時15天,
現在人們已經把「節氣」和「中氣」統稱為「節氣」。
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,上半年在6日、21日,
下半年在8日、23日,前後不差1~2天。
漢代董仲舒認為「天地之生萬物也,以養人。」
《春秋繁露﹒天符人數》天地萬物都是為人而生、為人而成的。
雖然天地主宰萬物主宰人世間的一切,
但是卻一切都是為了人才有了這一切。
節氣的變化亦然,是為了人能夠生存,方便人的生存。
因此,節氣的變化跟人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。
二十四節氣的名稱,除了四立 (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)
與分至 (夏至、冬至) 合稱的八節,表示季節變換及劃分四季外,
其餘都是以反映該地區的氣候寒暑變化及耕耘播種之農時等來命名。
中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創製了陰曆,
此套曆法是根據當時人們觀察太陽和月亮的運行,
互相配合而精確地計算出來。
談到廿四個節氣,首先我們必須瞭解祖先們如何創造發明曆法,
即農家延用迄今的「陰曆」,古代沒有時鐘,
祖先們以一根竿子插在土地上,依竿影看時,
同時他們發現到,每日中午所看的竿影,長短不同,
且變化有規律可循,由日影最長漸變到最短,再由最短變到最長,
則分別叫做「夏至」和「冬至」。
至於春秋兩個季節,祖先們發現各有一天晝夜時間相等,
則分別是「春分」和「秋分」。
為了補救陰曆無法配合的季節變化,
古人亦創製了二十四節氣用來指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週期。
把二十四節氣和古代陰曆結合起來,便能指示農事和漁業生產,
「種田無定例,全靠著節氣」,農人配合著這些節氣,
栽種適時的植物;漁民也配合節氣變化,
知道各種魚類的成長與出現,捕得各種魚兒供食用,
可見生產與季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。
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,每個月有兩個節氣,在月首的稱「節」,
月中的稱「中氣」,簡稱為「氣」。簡單點來說,
二十四節氣就是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二十四個點 (如圖所示),
好比公轉軌道上的里程標誌,到了甚麼節氣,就會有甚麼氣候,
以反映一年中各個不同時期的氣候寒暑變化。
「節氣」和「中氣」交替出現,各歷時15天,
現在人們已經把「節氣」和「中氣」統稱為「節氣」。
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,上半年在6日、21日,
下半年在8日、23日,前後不差1~2天。
漢代董仲舒認為「天地之生萬物也,以養人。」
《春秋繁露﹒天符人數》天地萬物都是為人而生、為人而成的。
雖然天地主宰萬物主宰人世間的一切,
但是卻一切都是為了人才有了這一切。
節氣的變化亦然,是為了人能夠生存,方便人的生存。
因此,節氣的變化跟人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。
二十四節氣的名稱,除了四立 (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)
與分至 (夏至、冬至) 合稱的八節,表示季節變換及劃分四季外,
其餘都是以反映該地區的氣候寒暑變化及耕耘播種之農時等來命名。
*二十四節氣明細表:
季節 | 節氣 | 陽曆 | 農曆 | 概述 |
春季 | 2月4日或5日 | 正月初 | 春天報到了... | |
2月19日或20日 | 正月中 | 雨水開始增加... | ||
3月5日或6日 | 二月初 | 「初雷」冬眠動物驚醒... | ||
3月20日或21日 | 二月中 | 晝夜時間平均... | ||
4月4日或5日 | 三月初 | 天氣轉暖,春季過了大半 | ||
4月20日或21日 | 三月中 | 雨水充沛... | ||
夏季 | 5月5日或6日 | 四月初 | 夏天報到了... | |
5月21日或22日 | 四月中 | 農作物漸漸盈滿... | ||
6月6日或7日 | 五月初 | 穀物生芒結種時節... | ||
6月21日或22日 | 五月中 | 這天白晝時間最長... | ||
7月7日或8日 | 六月初 | 天氣漸漸炎熱... | ||
7月23日或24日 | 六月中 | 此時天氣炎熱至極... | ||
秋季 | 8月7日或8日 | 七月初 | 秋報到了... | |
8月23日或24日 | 七月中 | 天氣開始轉涼... | ||
9月8日或9日 | 八月初 | 清晨有露水了... | ||
9月23日或24日 | 八月中 | 晝夜時間平均... | ||
10月8日或9日 | 九月初 | 天氣轉寒... | ||
10月23日或24日 | 九月中 | 天寒地凍,漸漸有結霜... | ||
冬季 | 11月7日或8日 | 十月初 | 冬天報到了... | |
11月22日或23日 | 十月中 | 天氣寒冷開始下小雪了... | ||
12月7日或8日 | 十一月初 | 寒流至,大雪紛飛... | ||
12月22日或23日 | 十一月中 | 今晚乃最長的一夜... | ||
1月5日或6日 | 十二月初 | 冰天雪地... | ||
1月20日或21日 | 十二月中 | 天氣極寒,一年之中最冷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